里克和申生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没有阻止申生自杀?

lg5466 2024-05-14
摘要: 里克,是我国古代春秋晋国的臣子,是能征善战的出色将领。要说这位晋国臣子和晋国太子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从里克在晋国的地位来说起。里克侍奉的晋国国君是晋献公,在献公时代下,晋国四方征战,扩张了领土,实力大增。晋献公在位时期能够创下“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功绩,身为助手兼将领的里克功不可没。公元前669年,献公采纳了大夫士蔿的建议,诛杀诸位原晋公子。大多数的公子被杀掉了,少数则逃到了晋国的强敌虢国去。虢...

里克,是我国古代春秋晋国的臣子,是能征善战的出色将领。要说这位晋国臣子和晋国太子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从里克在晋国的地位来说起。

里克侍奉的晋国国君是晋献公,在献公时代下,晋国四方征战,扩张了领土,实力大增。晋献公在位时期能够创下“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功绩,身为助手兼将领的里克功不可没。公元前669年,献公采纳了大夫士蔿的建议,诛杀诸位原晋公子。大多数的公子被杀掉了,少数则逃到了晋国的强敌虢国去。虢国欣然接纳了众位投奔的公子,并纠结其势力一起攻打晋国。献公大怒,出兵抵抗虢国的大军,更是有了彻底灭亡虢国的心思。可是,虢国和虞国世代友好,不管晋国攻打哪一国,另外一国都不会坐视不管。多年来,晋国始终拿这两个国家没有办法,很是头疼。为此,献公的另一位大臣荀息提议,晋国可以假借虞国的道路,名义上是攻打虢国,实际上是两国都要收入囊中的目的。献公将自己的爱马和美玉送给了虞公,虞公同意借道,晋国于是攻占了虢国的下阳。而取得战争的胜利的将领就是里克,里克在晋献公的扩张战略上立下了很多战功。

此后,灭亡虞国的战争也是以里克为统帅。晋国占领全部虞虢之地,将晋国的领土扩张到了黄河以南。公元前652年,里克又大败狄军。在晋朝,没有人的地位比里克更高,没有人的功劳比里克更大,里克成为了晋朝最受献公宠信的大臣。

里克和申生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没有阻止申生自杀?公元前677年献公继位的那一年,献公接回了自己的儿子申生,将庶母齐姜立为夫人。申生是献公的嫡长子,按照周礼被封为了晋国的太子,也就是储君,将来继承晋国的国君人选。为了培养申生,献公将晋国最好的政治资源几乎都用在了申生身上。因此,申生在晋朝上下很有名气,因为受到了系统化的储君教育,他有政治远见,又尊重人才,是声名远播的贤能之人。晋国上下有很多人拥护太子申生,其中就有晋朝权臣里克。

晋献公攻打骊戎,得到了骊姬,他很宠爱这个女人,但是这个女人最后却陷害他的儿子申生。骊姬先是收买了朝中的梁五和关东五,让他们建议献公将申生分封出去。献公被两人说动,将申生分封在了曲沃。公族在外即为分封,而分封则意味着不能继承晋国国君之位。献公这么明显,但是无人可以阻止。公元前661年,献公将晋国的一军分为了上下二军,他自己率领上军,而让申生率领下军。这一次晋军攻打耿、翟、魏三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这次战争中,许多将领们都见证了申生的军事才能,对申生的追随之心更加坚定,就连重耳的外公狐突都追随了申生。第二年,献公又派申生去攻打东山,这时候里克觉得不妥当,就进谏献公,他说:“太子的职责是侍奉君王,是留守监国,没见过哪国的太子出去带兵打仗的。若是太子真的领兵了,他不听君王独自作战就是不孝,他若是处处听命于君又会失去威信,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好的决定。”谁知道献公却说:“别说了,我的儿子那么多,还没有决定好立谁为太子呢!”里克一听,知道申生成为国君的机会不大了,他对申生说:“这次我就不去战场了,你不要想太多,按照献公的命令去做事吧。”其实里克有自己的打算,他看出了骊姬针对申生,但是他并不认为骊姬能够扳倒有自己支持的申生。到时候申生立了军功,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就算是献公也没办法不立申生了。

但是骊姬陷害申生,献公相信了骊姬的话,认为申生毒害自己的事情是真的,所以打算追究这件事。申生认为献公吃饭睡觉都需要骊姬,自己要是澄清了事实,骊姬就会受罚,于是自好自缢而死了。里克得知了申生死去的消息,才下定了要除掉骊姬的决心。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将理学发扬光大,在儒学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这位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能有这么大的成就,确实是一件让人敬佩之事。

朱熹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是一味褒义,褒贬都有,争论还是满大的。朱熹在南宋末年,被打入伪道学之中,认为他是儒学史上的败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个说法,是因为当时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罪状中不仅直指朱熹的错误观点,甚至还涉及到私德之中。

沈继祖等一干人等,大肆批判朱熹,说朱熹不仅诬陷忠良,并且私德有亏。说朱熹不仅和自己的儿媳妇偷袭,让已经丧夫的妇人还了孕。同时又诱娶两名尼姑为妾,还将这两个尼姑带到大街上招摇过市。

朱熹到底有没有干这些看起来是乱伦,败坏纲常之事,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争论的地方。许多人认为沈继祖应该不会没有证据就这样诬陷朱熹,有些人有认为朱熹也不可能这么招摇。这些事情很大一部分,都是政敌为了攻讦朱熹,然后胡编乱造的。

不管这些事情是真是假,朱熹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绝对不低。所以后世的评价大部分还是倾向于褒义的,对朱熹大肆赞扬。

如何评价朱熹这个人?朱熹与家人的关系如何?康熙称赞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南宋词人辛弃疾评:“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甚至连外国学者,对于朱熹等学者提出的理学思想,也表示了自己的尊敬和赞同。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说:“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一精心表达的自然体系时,我们不能不承认宋代哲学家所研究的概念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从《朱熹家训》中看出,朱熹是位纯朴善良的老人。朱熹一家家庭和睦,朱熹本人也重德修身。

朱熹少年之时就失去了父亲,和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他四十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孝顺的朱熹坚持为自己的母亲守墓,筑寒泉精舍,全自己的孝道。在为母亲守墓期间,他不通外界,不睦荣华,一心著述,是他思想沉淀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朱熹十九岁的时候娶刘勉之之女刘清四为妻,此后夫妻和睦,感情甚笃。刘清四去世之时,他伤痛异常。后来他病情加重,临终之时还拖着自己的病体,写下了一篇达他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岁序流易,雨露既濡,念尔音容,永隔泉壤。一觞之 ,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

朱熹有一个女儿名叫朱兑,后来嫁给了黄干家中。黄干在外任职之时,朱熹有一次上门看望自己的女儿。黄家当时家庭贫困,拿不出大鱼大肉招待,朱兑只能准备葱汤麦饭招待久而不见的老父。对此朱兑十分的愧疚,朱熹知道自己女儿的心思,高兴的吃了这顿简便的饭菜。

吃饭之时,朱熹笑着说:“我儿切莫介意,这菜肴不同一般,可称美味可口。”吃完饭之后,还大笔一挥,写下了“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朱兑看见这首诗之后,这才展开了颜,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朱熹留下的这首诗,后来成为了黄家的家训,后世子孙以此为标准,安于清贫,积极向上。

只从对待自己的老母亲,自己相守多年的妻子,自己远嫁的女儿来看,朱熹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从这些故事也可以看出,朱熹一家人的关系是十分和睦友爱的。

《杨家将》可以说是一出非常成功的故事系列,无论是小说、传记、评书、戏剧,甚至放在今天来说的电影电视剧,对于杨家将故事的表现可以说是经久不衰。而与杨家将有关的故事,就算历经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仍然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不说中国古时候的人们,就说现代人观看了与杨家将故事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后,就绝对无法忘记潘仁美这个人物。

潘仁美可以说是杨家将中的第一大boss,是一直与杨继业争锋相对的人物。两家之间仇恨极深,奸诈的潘仁美一直都不放过对杨家进行打压。一直对皇帝进献谗言就不说了,甚至还在对辽战役中,公报私仇,致使杨继业和杨家军陷入困境中。最终落得个被辽国包围,全军覆灭的下场。

潘仁美实际上是北宋历史上著名将领潘美的演化,也就是说潘仁美这个人物是根据潘美这个历史原型加工创造出来的。不过小编想要强调的,也是这篇文章主要想讲的是,尽管潘美是潘仁美的原型,但是却并不像是杨家将故事中所讲的那样,是一个奸恶大臣。当然他也没有因为公报私仇,故意将杨业陷入到死亡绝境。

潘美是《杨家将》潘仁美的原型吗?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依据《宋史。潘美传》记载,潘美是河北大名人氏,军校出生。早先国家大乱之时,就曾经说过“”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正好当时后周周世宗为开封府府尹,于是潘美投靠了周世宗。

周世宗建立后周之后,潘美已经算是一位颇受重用的年轻将领了。宋太祖赵匡胤没有称帝之前,潘美与其私交甚好,赵匡胤对他格外信任。建立宋朝之后,潘美也第一时间支持宋太祖赵匡胤,召集后周宰辅,晓以大义,使这些人对新朝俯首称臣,甚至连改朝换代的圣旨,也是由潘美晓谕天下的。

袁彦顺有异心想要叛乱的时候,也是潘美不顾生命危险,一人单枪匹马闯到袁彦顺驻地,硬是将袁彦顺劝回了朝廷。

淮南李重进叛变之后,潘美又随宋太祖赵匡胤一起镇压叛乱。这边叛乱刚停,湖南汪端又举起反叛大旗。潘美于是马不停蹄的,率军前往湖南,讨伐叛将汪端。

汪端反叛被镇压后,潘美刷军即系南下,攻伐北汉。在他的英勇领导下,宋军大败南汉二十万大军,生擒南汉主刘鋹送京师。

开宝七年又与曹兵共同率军南下江南,平定后唐李煜,解决赵匡胤卧榻之患。在潘美的领导下,宋军杀开一条血路,一鼓破金陵,俘虏李煜回朝。

太平兴国四年,潘美又率军攻打北汉。宋军的强势,最终迫使北汉主投降。为了安定河东,太宗命潘美留镇太原,他是北宋第一任太原知府。不久北伐契丹,节节胜利,以功封代国公。

在真实的历史中,潘美”平南汉、收南唐、灭北汉,所向披靡,功勋彪炳。“可以说是北宋朝著名的开国元勋。历代帝王庙初建时,配享北宋皇帝的功臣有两位,一位是史称”良将第一“的曹彬,一位是潘美。

不说其他,只说潘美在《宋史》的地位和宋朝太庙的排序,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历史上真正的潘美,并不是小说中杨家将所写的那样,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奸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完全是后世人夸大其词,再加上文人杜撰加工的结果。

晋献公的股肱之臣里克,也是晋国的卿大夫,在献公所立的功绩中有着巨大的功劳。那么,里克究竟有何贡献,他是如何成为晋国权臣的呢?

公元前677年,晋献公继位。公元前658年,里克率军攻打虢国,虢国的下阳被里克攻占。下阳被晋国控制住以后,晋国相当于掐住了虞国和虢国两个国家的咽喉,让两国不敢轻举妄动。三年后,晋国再次借道虞国,里克则再次带领晋国士兵深入虞国境内。里克所率领的晋军一鼓作气灭亡了虢国,撤军回国的时候经过了虞国的都城。里克装作生了重病,请求虞国国君虞公让他在王都待着养病,虞公欣然同意,完全不听大臣的劝阻。里克带着一众晋军就此驻进了虞都,趁着虞公没有防备的时候,里克突袭虞军,灭亡了虞国。这次一连灭掉两个晋国的强敌,虽然荀息出谋划策有功,但是里克执行得很好,在战场上表现英勇,因此也功不可没。

灭亡了虞虢两国以后,晋国的领土大大扩张,一下子就延伸到了黄河以南的地区。晋国在晋武公晚年时期完成统一,在晋献公统治下又积极扩张领土,晋国的国力变得十分强大,有了称霸的资格。

里克有何历史贡献?对里克的评价公元前652年,里克又率领晋军攻打狄人,获得了胜利,从此狄人不敢犯晋。里克带兵打仗很有头脑,因此成为了献公霸业中的第一大功臣,是晋朝臣子中地位最高,最受宠信的。

当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献公诡诸和庶母齐姜私通,两个人生下了申生,这是献公的长子。继位后,献公第一件事就是将送去申地保护的申生接了回来,他不仅将齐姜封为夫人,还按照周礼将申生立为晋国太子。申生的外公是春秋五霸的首霸齐桓公,申生自己也是一个贤能的人,因此很多晋朝臣子都愿意追随申生。里克是晋国权臣,地位很高,他很欣赏申生,也是申生太子党中的一员。

当献公派申生为将领攻打东山皋落氏的时候,里克看出了其中的不妥,站出来为申生说话,他认为太子的职责是孝顺父母,侍奉双亲,当国君出去打仗的时候,太子的职责是留守在国内,是负责监国的。派太子为将,他就必须听从上级的调令,这样就没有了太子的威严,将来如何御下!若是太子不听从上级命令,这对太子来说就是不孝啊。打仗是国君的事情,不应该派太子去才对。尽管里克拼死进谏,但是献公并没有采纳。

出发前,里克安慰申生,让他放心打仗,不要担心国内的事务。申生胜利归来后,拥立申生为太子的呼声更高了,大家对晋献公打压申生的做法也很是不满。有了里克的经营,申生的前途还是一片大好的。但是申生被骊姬陷害,他为了证明清白又不伤害献公所爱骊姬,选择了自缢。里克原本是不将骊姬放在眼里的,申生死后,他认清了骊姬不除晋国必将大乱。于是,在里克等人的谋划下,奚齐、卓子、骊姬等人都被杀掉了。

献公死后,晋国内乱,为了稳定局势,也是里克站出来,决定迎接国外的重耳。重耳不回国,于是里克又改迎夷吾继位。身为权臣,他忠于晋国,没有谋权篡位的野心,实在难得。晋惠公夷吾在里克的拥立下,成功继位,也成功的镇压了晋国公子们的作乱,稳定了晋国的政局。可是,继位后的晋惠公忌惮里克的权势,只好逼迫里克自杀。里克知道晋惠公容不下自己,自己在家里自杀了。

很少有大臣能够做到里克那样,他首先选择了贤能的太子申生作为追随的对象,之后一心为申生谋划。在晋国无君的混乱情形下,里克没有夺权,反而为了晋国大局考虑,迎立优秀的公子为君,是晋国的一大忠臣。但是里克的忠和荀息的愚忠不同,他是懂得审时度势的。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因为在儒学方面的成就很高,所以后世人以“朱子”之称尊称他。

朱熹被后世学者公认为儒学的集大成者,北宋的理学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成为后世的主要思想。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甚至被大家称为新儒学,许多人将其奉为正统。因为这个原因,朱熹在儒家的地位极高,成为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却又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人。

建炎四年,朱熹在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出生。据说生下来的时候,朱熹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许多人都说朱熹以后必定不凡。

朱熹五岁入学,刚入学就已经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六岁时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十分不凡。绍兴十三年,朱松去世,临死之前将朱熹给崇安五夫好友刘子羽照顾。刘子羽收朱熹为养子,将其当做自己的亲子照顾,与其余三位“五夫”学者共同教导朱熹。

绍兴十七年,朱熹十八岁,考取贡生。次年,娶刘勉之之女刘清四为妻。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同年朱熹便以榜第五甲第九十名,进士及第。

宋朝理学大家朱熹简介 朱熹是怎么死的?绍兴二十二年,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任职期间,“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颇有政绩。四年后任期满罢归,归同安。没有为官之时,朱熹已经意识到了“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于是重新踏上求学之路,拜李侗为师,传袭“洛学”正统。他在同安期间,积极的从事教育和著述胡活动,对于仕途逐渐看淡。

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后来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乾道三年,著成《东归乱稿》,五年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对整个儒学和学术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和新说”的出现,标志着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同年其母去世,朱熹为母守墓,同时开始了自己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朱熹同时开始重视教育,经常到各地学社进行讲学。遇到名士之时,也免不了与大家就某一思想进行辩论。

淳熙五年,朱熹被宋孝宗任命为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赴任之时,正遇大旱之灾。朱熹一到任就下令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活民无数。同年又寻访到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白鹿书院的旧址,开始着手重建白鹿书院的工作。

七年白鹿书院建成,朱熹亲自制定校规,并且时常与当时著名学者一同讲学。使得早已消失在历史中的白鹿书院,重新焕发生机。

淳熙九年,朱熹52岁时,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四书集注”后来成为治国之本,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甚至于成为日后科举的标准教科书。

淳熙十六年,朱熹为漳州知州,到任后实行变革。因为其变革措施,涉及到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因而遭到强烈的抵制。后来又因为长子的去世,以治子丧请辞,变革最终没有成功。

绍熙五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朱熹临危受命,知湖南。招抚起义军首领,安定湖南。任职期间,扩建岳麓书院,同时邀名士讲学,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庆元二年,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朱熹因此被斥为“伪学魁首”,朱子一门受到严重打击。

朱熹当时已经深受病痛的折磨,又遭遇这等大祸,可以说是身心疲惫。但是朱熹仍然坚持著述,最终在庆元六年因病情迅速恶化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周邦彦是北宋著名的词人,是词林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有这么多一看就非常牛气的头号,为什么后世人真正对周邦彦却并不熟悉呢?

今日说到唐诗就想到李杜,说到宋词,就想到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这些人,对于周邦彦这个名字却十分陌生。

《唐宋词鉴赏词典》曾说过:“北宋婉约作家,周最晚出,熏沐往哲,涵泳时贤,集其大成。”也就是宋代的婉约词派在周邦彦这里得到了集中,他吸取了前人的优点,并将婉约词发扬光大。这句话对周邦彦的赞扬不可谓不高,但是真正的事实却是,我们说起婉约词派,想到的就是柳永和李清照。这两位作为婉约词派的两座大山,所作婉约词,一直都被后世之人称赞颂扬。

《宋词举》:“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凡两宋之千门万户,清真一集,几擅其全,世间早有定论矣。”

《藏一话腴》:“美成自号清真,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妓女,皆知美成词为可爱。”

这些前人的评价都十分的高,但是为什么周邦彦到了后世却并不出名呢?

词中老杜周邦彦为什么现在并不出名?周邦彦真和宋徽宗是情敌吗?从小编个人来看,周邦彦的词作的确写的十分出色,特别是他自己精通音律,还能够自己创造新的曲韵,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词牌范本。所以后世许多文人对于周邦彦都十分的尊敬,但是到了现代,大部分普通人都不会说写个诗作个词,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对于词曲,大部分都限于鉴赏,顶多感叹一下这首词写的不错。

而周邦彦的词写的是好,但是却并不是最好的。相比于苏轼柳永一类词人,不管从内容来说,还是思想情感而言,都比不上,自然也就没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那么出名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周邦彦所作的词曲倾向于辞藻华丽,言谈丰腴。而且他所写的许多词曲,都是拿给花柳温柔乡的姑娘们演唱,所以用词用句读倾向于缠绵悱恻、胭脂粉墨的感觉。写的是好,但是却并不被一些人所喜爱。就算喜爱的人,也不会向他学习。所以与苏轼这类,词曲都含有深厚感情,亦或是壮丽山光的词比较,自然稍逊一筹。

说个简单的比较,今日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苏轼柳永等人的词曲都不少,周邦彦的却没有。接触周邦彦的词,只能从课外获取。必读和选读,谁更被人重视,谁留下的印象更深,不需要小编多说了吧!

周邦彦和宋徽宗是情敌这一说法,与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北宋末年汴京名妓李师师。李师师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妓之一,相传他不仅与周邦彦等文人来往甚密,甚至与一国之君宋徽宗也有一段情缘。传言宋徽宗经常出宫与李师师相会,或者是将李师师直接接到皇宫里。

据说有一段时间,宋徽宗十分迷恋李师师,经常出门与李师师相会。这也就使得周邦彦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与李师师相守。终于有一次,宋徽宗生了一点小兵,周邦彦以为宋徽宗不会去了,赶紧去与李师师相会。哪知道他刚到没多久,宋徽宗也来了。情急之下,周邦彦赶紧藏在床底下。

宋徽宗给李师师带来了江南新进贡的橙子,李师师剥了橙子,二人分食。三更时分,宋徽宗要回宫了,李师师还叮嘱他说“已经三更了,马滑霜浓,你要小心了。”

后来周邦彦新作一首词首,《少年游·并刀如水》:“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描绘的就是李师师与宋徽宗相会的情景。

这首词后来被宋徽宗听见,一听就觉得正是与李师师前日相会之景。闺阁之趣,应当二人知才是,这个写词之人又怎么会知道呢?于是赶紧追问李师师是谁,李师师无奈之下,只得道出了实情。于是不久之后,周邦彦就被宋徽宗贬出了京师。

当然这个故事,很有可能是杜撰。毕竟当时李师师的身份,也不可能独属于宋徽宗。而宋徽宗与周邦彦,也不至于会为了一个女子做到这个份上。就说周邦彦也不会傻的作出这样的词曲,来与宋徽宗争锋。

潘美是北宋开国元勋,著名将领,一生为宋太祖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是宋朝统一的重要功臣。

潘美生于公元925年,去世于公元991年,河北大名人,字仲询,父亲是潘满。

潘美最开始在后周周世宗手下当职,与当时同为后周大臣的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极深的关系。

后周周世宗去世之后,新帝继位,因为年龄弱小,无法压制满朝老臣,最终发生了陈桥兵变一事。

陈桥兵变是在宋太祖赵匡胤率军北上,抵御契丹军队南下攻打后周之时发生的。掌握了国家军权的赵匡胤,在率军来到陈桥驿的时候,被部下披上黄袍,于是无奈之下只能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

等他率军回到后周都城的时候,周恭宗及后周宗室选择了退位,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由此上位称帝,建立了大宋朝。

潘美既然是大宋一朝的开国功臣,同时也是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的人,是不是也参加了陈桥兵变呢?

北宋名臣潘美有没有参与陈桥兵变?潘美真的陷害了杨业吗?潘美在赵匡胤没有上位的时候,出任陕州监军,改任引进使。并且奉周世宗之命,统率永兴的屯兵,管理西部战事。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潘美还在陕西一带屯兵,所以严格来说并没有错参与陈桥兵变。

但是当宋太祖发动兵变之后,潘美却积极响应,迅速站到宋太祖一边,支持宋太祖夺取国家大权。所以宋太祖继位之后,潘美受到了极大的信任。

将潘美列入开国元勋,并且还配享太庙,是因为潘美在太祖继位之后,南征百战,建立无数功勋,为宋朝统一战争作出重要贡献。“平南汉、收南唐、灭北汉,所向披靡,功勋彪炳。”,潘美因此成为最初配享太庙的两大功臣之一。

因为杨家将一系列故事中潘仁美人物形象的关系,潘美在后世一度遭到大家的误解。潘仁美是杨家将中著名的奸臣,因为与杨家有私仇,所以在与辽国作战中公报私仇,最终导致了杨家将的一系列失败,以及杨家将几位年轻将领的先后去世。

潘美作为潘仁美的人物原型,因为这些故事的原因,被人们误解为是奸臣,并且还曾经陷害过杨业。

但是真实历史上,潘美实际上是北宋的大功臣。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大概在于一个历史事件。

宋太宗登基的第四年,决定对辽国发动攻击。宋军分三路进攻,潘美领左路军,当时杨业为副将。对辽战争初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随着辽国主力的到来和奋起反抗,宋军吃了大亏,所以宋太宗下令撤军。

在撤军途中,当时的监军王铣不顾实际情况,强硬要求杨业出战。杨业见反抗无法,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让王铣率军在陈家谷口接应。王铣表示同意后,杨业率军出征。

在杨业与辽军奋力厮杀,并且逐渐处于下风的时候,王铣依据约定在陈家谷口等待。但是左等右等没有等到杨业,王铣以为杨业已经率军继续进攻了。为了不让杨业独占军功,王铣率军离开陈家谷口。所以等到杨业突破重围来到陈家谷口的时候,援军已经不在。杨业奋战后被辽军俘虏,叹息:“朝廷待我甚厚,本当讨敌安边,以报国家,不料被奸臣所逼,致使王师败绩,我还有什么脸面活着!”绝食三日而亡。

在这件事件中,潘美没有强硬阻止王铣的动作。所以也算是间接导致了杨业的惨烈结局。回到朝中后,被责罚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

这件事情的主要问题所在是王铣,不是潘美,所以不能说是潘美陷害了杨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大概源于《赠刘吉》这首诗。

天地有至私,刘生与英气。

学必摘其真,文能取诸类。

叫回尧舜天,聒破周孔耳。

通塞不我知,要在欢生意。

居危不苟全,凭艰立忠义。

归国有贤名,天子闻之喜。

倒海塞横流,掀天建高议。

冒死雪忠臣,谠言警贵侍。

四海多壮夫,望风毛骨起。

如今竟陵城,榷司茶菽利。

鹤情终是孤,仁性困亦至。

劳劳忧众民,咄咄骂贪吏。

方期与叫阍,此实不可弃。

如何不自持,稍负纤人累。

酣歌引酒徒,乱入垂杨市。

狂来拔剑舞,踏破青苔地。

群口咤若寄,我心忧尔碎。

请料高阳徒,何如东山器。

请料酒仙人,何如留侯志。

去矣刘跋江,深心自为计。

人物档案

姓名:周密

字:公谨

号:草窗、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宋末元初

出生地:吴兴

去世时间:1298年

出生时间:1232年

主要成就:其笔记体史学著作对保存宋代杭州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

主要作品:《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志雅堂杂钞》

南宋词人周密简介 周密的诗词代表作周密是南宋之时著名词人,同时也是笔记大家。在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去世之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其诗词典雅浓丽、格律严谨,读来让人有一种清新之感,成为南宋末年雅词词派的领袖。

公元1232年,周密在一个官宦世家出生,父亲名为周晋,也是一位擅长写词之人。周家早先祖籍为济南历城,后来靖康之难爆发,金军率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汴京。

与二帝被俘虏北上的同时,许多有能力逃跑的家庭,都纷纷选择了南下逃亡。周家也在这些逃难人家之中,举家搬到了江南一带,留寓湖州。

周密是在江南出生的,出生在自己父亲的富春县署斋中。周密少时聪慧,学东西很快。而他的父亲周晋工词,与好友相会之时,常常酬唱答对。周密因此也自幼耳濡目染,受到陶冶影响。

青年之时,聪明的周密就已经能与自己封父辈师友一起吟对唱和。也许与父辈人相比,周密还有些年弱,但是在作词方面却一点也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

周密后来曾经入仕为官,曾任义乌令。不过后来南宋被元朝的军队灭亡。元朝天下一统,周密就未曾入仕为官。对于元朝他是憎恨的,但是却无法对抗,于是只能选择隐居不仕,于公元1298年去世。

周密的诗词代表:

《西塍秋日即事》

络纬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

《夜归》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闻鹊喜·吴山观涛》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免仰千古悠悠。岁华晚、漂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怜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销忧。阁在绍兴,西浦、东州皆其地。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去世于公元1086奶奶,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同时也是有名的史学家,写下了能与《史书》并立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北宋一朝的政治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宋仁宗一朝进士及第,此后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名四朝,为四朝重臣。去世之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师、温国公,同时上谥号“文正”。

光看“文正”这个时候,就可以知道司马光在政治上的地位了。“文正”绝对可以算的上是中国古代文官中,最高和最有荣誉的的谥号。历朝历代,能以“文正”作谥号的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对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说范仲淹,再比如说李鸿章。

司马光是一位非常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否则也不会编撰出《资治通鉴》这么一出史家巨著。也不会流传下他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小小年纪,在小伙伴掉进缸里之后,能够沉稳的思考办法。而不是向其他同龄的孩子那样,被吓的惊惶无措,只知道哭叫着向大人求救。他沉着冷静,急中生智,还真就让他想出了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有效办法。

如何评价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故事,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司马光沉稳不慌乱的性格,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智力超群。

司马光少年之时,跟随他的父亲一起入川为官。当时进入四川,自然不像今日那么方便。当时入川,可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

两父子并一些随从,带着行李行走在四川狭窄危险的栈道上的时候,不幸在栈道上遇见了一条巨蟒。

在大家都惊惶无措的时候,还是司马光抽出佩剑,挺身而出,一剑刺中蟒蛇的尾巴。因为剧烈的疼痛,蟒蛇最终翻滚着掉下栈道。蟒蛇落下悬崖之后,一行人这才得救。

司马光可以算的上是古时候典型的君子,就算在政治上与王安石站在对立面,也从来没想过用阴险的办法对付王安石。

抛开政治立场,司马光和王安石还是互相欣赏的。面对国家的政治走向,司马光坚持不变,王安石坚持变法。最终这场战争以王安石的胜利告终,司马光最后选择了避居洛阳。

司马光避居洛阳之后,专心修撰《资治通鉴》,而不是寻找机会伺机而动,对王安石进行报复。当时有人曾经劝说司马光,让他出面弹劾王安石。但是司马光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说王安石并没有触动法律,也没有以权谋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对立,仅仅是站在政治立场上的。除去公,两人并无私仇,相反对对方还十分欣赏。而司马光在政治立场上,一直坚持光明的态度,君子作风。在王安石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退让,而不是寻机报复,可以说是正大光明。

无论从政治、文学、史学亦或是从个人私德方面,司马光都没有太多值得后世人批判的地方。所以历史上对司马光的评价,一直都非常的高。

韩琦曾经盛赞司马光,说他“大忠大义,充塞天地,横绝古”。

苏轼赞扬司马光:“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之嗜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理学大家朱熹评价司马光:“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退居于洛,往来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乎!博学无所不通。”

春秋晋国,曲沃武公代表曲沃旁支杀死了晋侯缗,吞并了晋国,并受到了周厘王的承认,成为了统一的晋国统治者。此后,曲沃武公开始被称为晋武公,还是采用曲沃纪年。武公在吞并晋国的第二年去世,也就是公元前677年。武公去世以后,他的儿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由于晋国长达几十年的内乱,国家贫苦,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因此晋献公一继位就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里克,嬴姓,里氏,名克,是晋献公手下的一员大将,在晋朝的地位无人能及。晋献公常年征战四方,不仅消灭了强敌虞、虢,还连灭耿、翟、魏三国,打败了狄戎,将晋国的国土面积直接扩张到了黄河以南。里克最为出众的是他的战绩,在献公的战绩中,几乎都能见到里克的身影,可以说,里克为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晋国内乱的时候,齐桓公已经开创了齐国盛世,霸业将成,而以蛮夷自称的大楚也具有相当强的实力,齐楚两国的较量就此拉开了序幕。正是因为齐楚两国争霸,所以这两个国家都无暇顾及晋国内乱,无法插手,晋国得以逃过一场大危机。献公时期,晋国刚刚完成了统一,国家凋敝,急需强大起来,否则等齐国和楚国缓过劲来,晋国就危险了。为此,晋献公决定对外消灭周边小国以增强晋国的实力,对内则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内外兼顾,共同发展。

里克生平简介 里克是怎么死的?公元前658年的夏天,献公为里克发动大军进攻虢国打好了基础,虞国国君虞公被献公拉拢,答应借道给晋国。里克带领晋军进入虞国境内,偷袭虢国。这次晋虢大战,晋国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一下子就扼制住了虞虢两国的要塞,战略意义巨大。三年以后,根据战略需要,里克再次举兵攻虢。这次进攻虢国依然是借道虞国,里克善战有谋,虢国被里克所率领的晋军灭亡了。回晋途径虞国,里克假装身体患病,借口驻军留在虞国。虞公不疑有假,欣然同意。于是,里克趁着虞公没有防备,和荀息所率领的军队会合以后,便立即发兵突袭虞国,灭亡了虞国。这下子,邻近晋国的两个强敌都被消灭了,就连躲在虢国的原晋公子们也被消灭,为晋献公消除了一大祸患。

公元前652年,里克作为晋军统帅,率领晋军在采桑大败狄军,使得晋国的国威大盛。

除了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以外,里克在晋国内政中也参与了不少。晋献公娶庶母齐姜为夫人,生子申生,并按照周礼将申生封为了太子,里克作为晋朝上下最受器重的臣子,晋献公的左膀右臂,毅然选择了辅佐太子申生的这条路,想要为晋国的将来打好基础。太子申生背景雄厚,有外公齐恒公做后盾,更有一大批贤臣才子追随,从小就具有贤名。里克识时务,知道申生是君主之材,于是成为太子申生最忠诚的追随者。在高位而能谋其职,里克的忠毅品质让人佩服。当申生被献公打压的时候,里克劝服申生按照献公的安排,做好分内的事情。里克认为只要申生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向骊姬妥协,献公也不得不立呼声众多的申生的。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申生居然选择了自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以及不让晋献公为难。申生的死对里克的影响极大,他追随的优秀太子死了,他决定为晋国除掉骊姬这个妖姬。于是献公死后,里克利用自己的权势,联合了朝中的太子党,刺杀了即将继位的骊姬之子奚齐,还将骊姬捉起来,用尽酷刑折磨而死。一时之间,晋国变成了一个没有国君的国家,晋国的公子们为了争夺君位造成了晋国的内乱,里克为了晋国的稳定,派狐突到翟国劝说有贤名的重耳回国继位。能够在大局混乱的时候想到立一位优秀的国君,里克对晋国的忠心应该没有人能够怀疑的。重耳没有接受里克的好意,于是里克只好去迎接另一位相较来说出色的夷吾。夷吾继位以后很忌惮里克的军权,他不断的安插自己的亲信,渐渐剥削里克的军权,最后还派郤芮包围了里克的家。里克知道即使自己有拥立之功,但君主容不下自己,于是在家中自杀了。

人物档案

姓名:薛稷

别名:嗣通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地:蒲州汾阴

出生时间:公元649年

去世时间:公元713年

职业:唐代画家,书法家

官职:礼部尚书、太子少保

封爵:晋国公

信仰:儒学、道家思想

主要成就:书法、绘画

初唐四大书法家薛稷简介 薛稷是怎么死的?薛稷的代表作薛稷出生在隋唐一代的一个官宦世家,曾祖既是隋代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入仕为官,官至内史侍郎。祖父薛收,唐朝为官,后封汾阴县男。父亲薛元超为唐中书令兼左庶子,加金紫光禄大夫。

出生在这样一个士族家庭,薛稷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本人在仕途上也是一片光明坦荡。

女帝武则天之时。薛稷进士及第,此后入朝为官,累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到了唐中宗景龙末年之时,任谏义大夫、昭文馆学士。甚至当时因为与还未登基的唐睿宗交好,两家结为亲家,成为皇亲国戚。

等到唐睿宗继位之后,薛稷的仕途更是青云直上。升迁薛稷为太常少卿,以后累迁中书侍郎,转工部、礼部尚书,复以翊赞之功,封晋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加赠太子少保。

在唐睿宗当政之时,薛稷绝对是朝中大臣中最受龙恩恩宠之人。唐睿宗甚至时常召薛稷入宫,惹来许多大臣的羡慕和嫉妒。

等到唐玄宗继位之后,薛稷的好日子走到了底。当时发生了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密谋政变之事,薛稷因为卷入其中,以知情不报的罪名被赐死,享年六十五岁。

薛稷在工作政事之余,并不耽搁他学习艺术。因为家族渊源的关系,家中藏书很多,同时也收藏有前代十分出色的文人的笔墨字画。薛稷抱着这么个香窝窝,自然不会浪费。工作之余,经常观摩学习。

他的舅父魏叔瑜,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专通草隶。薛稷跟随自己的舅父学习草书,颇有成效,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列,称之日“初唐四大书家”。

除了书法之外,在绘画方面薛稷也十分出众。“诗不如书,书不如画”用于薛稷在艺术上的成就最合适。绘画绝对可以说,是薛稷艺术成就上最显著的一点。他的绘画擅长花鸟、人物及杂画,而尤以画鹤最为精妙。他的画的鹤,在历代名画收录和点评中都位列前列。《啄苔鹤图》、《顾步鹤图》等作品,都是世所共认的杰作。

诗书画经常联系在一起,绘画后常常会题诗。虽然薛稷的诗并没有他的绘画成就高,但是相比于一般人而言仍然是佳作。

《早春鱼亭山》

春气动百草,纷荣时断续。

白云自高妙,裴回空山曲。

阳林花已红,寒涧苔未绿。

伊余息人事,萧寂无营欲。

客行虽云远,玩之聊自足。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北宋末年著名词人,同时也是朝中官员。与旧党苏门词人不同,周邦彦喜欢变革,因此对宋神宗实行的熙宁变法非常支持,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汴京赋》献给宋神宗,里面对新法极尽赞扬。

因为这样,周榜样受到宋神宗的重用,后来由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晚年之时,因为不愿与蔡京等奸党合作,得罪宰相蔡京,于是别逐出朝廷,到顺昌、处州等地位地方官。宋徽宗宣和三年,周邦彦在南京病逝。

相比于自己在政治上的成就,周邦彦在词曲方面的成就更高,有词林正宗之称,甚至在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

无论是“词林正宗”,还是“词中老杜”,都不是随随便便能安在一个人头上的。要是没有一点拿的出手的东西,绝担不起这样的名。至于为什么后世词人会将周榜样奉为“词林正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周邦彦本人精通音律,所以他个人不仅写词,而且创作了不少的新词调,为许多后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次,他所写作品,多为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内容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他不仅仅是婉约派此人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格律派的创始人。这里的“词林正宗”,其实就是为格律派词人所宗。

周邦彦为什么被称为词林正宗?他的历史评价 周邦彦的词作代表第三,他是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吸取前人的经验,对于词的搜求、审定、考证方面来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

正是因为有这几个优点,后世许多人才将他抬的那么高。但是就小编个人而言,周邦彦的词风格富丽,辞藻华丽,但是就思想性而言却远不及苏轼等人。所以个人认为周邦彦被过于拔高,特别是“词中老杜”这种说法,小编不能认同。

《金粟词话》评价周邦彦的词:“美成词如十三女子,玉艳珠鲜,政未可以其软媚而少之也。”

王国维评:“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惟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介存斋论词杂著》:“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围矣。读得清真词多,觉他人之作,都不十分经意。钩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钩勒便薄,清真愈钩勒愈浑厚。”

当然是好是坏,也看个人取向问题,小编认为周邦彦的词过于华丽,但没准有些朋友就爱这个调调。小编在这儿列举周邦彦的几首诗词,大家可以一起品鉴一下。

《少年游·并刀如水》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粘地絮。

人物档案

姓名:周敦颐

字:茂叔

号:濂溪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地:宋道州营道

出生时间:1017年

去世时间:1073年

职业:哲学家

理学鼻祖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人物结局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理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被后世尊为理学派的开山鼻祖。

周敦颐不仅仅是一位理学大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北宋的一位官员。因为做官的原因,居住地经常迁徙,但是出生地还是在宋道州营道。

除了这一点,小编在这里还想特别补充一下。周敦颐出名的不仅仅是《爱莲说》,同时他还是近现代名人周树人、周作人,以及人民敬爱的好总理周恩来总理的先辈。

周敦颐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周敦颐于是跟着自己的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兄长卢敦文投靠了衡阳舅父郑向。后来又因为舅舅职务调任,到了漕河一带。

周敦银聪慧仁孝,所以尽管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郑向却对周敦颐十分疼爱,十分看重对周敦颐的教育。当时周敦颐十分喜爱莲花,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

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和着莲花清香,盛夏美景,周敦颐常常在此间参经悟道,好不自在。现今的濂溪周氏宗祠,实际上就是以前郑家的故宅。

周敦颐自幼喜欢读书,勤奋好学,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正是因为他遍阅群书,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才能接触到不同的知识和思想。从先秦诸子到道佛经学,他都有所涉猎。这些思想和经验,都曾为日后他提出先天宇宙论思想的基础。

二十岁的时候,在朝为官的舅父郑向,向皇帝保奏,给周敦颐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职位虽小,但是周敦颐却一点也不轻视。任职期间他尽职尽责,切实处理百姓的各种问题,为百姓莫福利,所以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深得民心。

工作之余的时间,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著成《太极图·易说》。《太极图·易说》中所说的一个宇宙生成论思想,成为北宋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后世人也因此,将周敦颐奉为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周敦颐因为仕途调任的关系,常常居住在各地,因此尽管他在思想上成就很高,但是却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徒弟。后来二程以师礼事之,从周敦颐这儿继承了非常正统的思想,倒也没有使他的思想断根。

野利仁荣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十分的陌生,许多人看到本文的时候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但是若是提到李元昊,大家应该都有印象了。

李元昊是西夏的开国君主,他带领党项族创建西夏,随后在北方与宋朝、辽国等国家都发生过交战。说到李元昊的功绩,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仿造汉字,创造了西夏国自己的文字。

许多历史书中,将创造西夏国文字的功劳都归于李元昊,但事实上李元昊作为一国之君,哪里又那么多时间去研究并创造出一门新的文字。西夏国的文字,其实是本文的主角,也就是野利仁荣创造的。

人物档案

姓名:野利仁荣

国家:西夏

民族:党项族

出生时间:不详

去世时间:1042年

职业:西夏大臣

主要成就:创制西夏文

野利仁荣是谁?他是怎么死的?野利仁荣是西夏国中著名的大臣,同时也是党项族的民族精英,辅佐李元昊创建西夏国,为西夏国开国重臣。野利仁荣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受西夏国开国君主李元昊之命,仿造汉字创造了西夏国自己的文字。

野利仁荣是党项族野利部人,为西夏景宗李元昊皇后野利氏的远亲。他是西夏族中精英,学识渊博,精通历史,对于西夏开国之前和开国之后的很多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西夏建国之后,自然要规范统治,制定法律典章制度。这些工作,野利仁荣大部分都参与其中。

野利仁荣具有很高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他十分反对用汉族的文化制度代替西夏文化制度的做法。认为这样下去,西夏国会慢慢汉化,最终建成的不是党项族的政权,而是已经汉化的政权。

野利仁荣的这一态度,对于李元昊开国之后的各项制度有十分大的影响。李元昊甚至因此下定决心,创造西夏国自己的文字。学识渊博而又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野利仁荣,成为李元昊的最好人选。

野利仁荣接到命令之后,闭门造书,专心致志,最终成十二卷,字形方整,笔画繁复。李元昊大家赞赏,群臣也上表称赞,野利仁荣创造的文字于是成为西夏国的通用文字,李元昊下令大肆推行,并称为与外国书信的文字。

野利仁荣在西夏国创建之后,曾经针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多次向李元昊发表自己的建议。其中他曾经指出“一王之兴,必有一代之制……昔商鞅峻法而国霸,赵武胡服而兵强。国家表里山河,蕃汉杂处,好勇喜猎,日以兵马为务,非有礼乐诗书之气也。惟顺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严其刑赏,则民乐战征,习尚刚劲,可以制中国,驭戎夷,岂斤斤言礼义可敌哉。”成为西夏国发展的基本主张。

西夏国建立后,野利仁荣官为没宁令,主持政务。延祚二年,又为蕃学主事。这个新建成的蕃学,教育了大批的人才,为新建的国家输送了许多新鲜血液。

延祚五年,野利仁荣去世。元昊“三临其丧,恸曰:‘何夺我股肱之速也!’”赠富平侯。天盛十四年,野利仁荣被仁宗仁孝追封野利仁荣为广惠王。

朱熹有“朱子”一称,为孔庙十二哲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之人。朱熹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将北宋开始出现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并且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朱熹这个人的名声都十分响亮,后世许多人将朱熹的新思想称为“新儒学”,甚至许多人还将朱熹的思想奉为正统。

这样一个成就极高,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留下的故事不少。普通老百姓们并没有正经的读过书,所以 并不知道朱熹的思想学说,他们对于朱熹这个人的认识,全都是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中了解的。

《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朱熹幼时聪慧,对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因为他又有很强的求知欲,所以经常会问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他的父亲自朱熹明事理开始,就对朱熹进行严格的教导,对于朱熹的教育十分的看重。朱熹有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询问自己的父亲。有一次,朱熹的父亲指着天说:“这就是天。”朱熹立马反问:“天上有什么东西?”

除此之外,朱熹在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也经常在地上用手指比划。有一次他就直接问自己的父亲,“地又是什么?”问天问地,追问到底,但是“天地”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所以他的父亲经常被朱熹问住,不知该如何回答。

程朱理学朱熹的故事 朱熹的轶事典故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

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好的手稿拿出来,递给郑樵,并请求郑樵给予指正。郑樵恭敬的接过手稿,将其放在桌上,然后点燃了一支香。香烟袅袅,屋内顿时一阵芬芳。

恰巧这个时候,窗外吹进来一阵风,将桌上的手稿吹的一页页的翻了篇。郑樵这个时候却像是春风醉人一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将手稿还给了朱熹。郑樵与朱熹彻夜交谈,一共谈了三天三夜,朱熹收获良多。临走之前,为了表示感谢,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赠给了郑樵。

朱熹和书童出了门,书童就 不满的对朱熹说:“那老头子看上去也不是什么贤人呢,对待相公也颇无礼了些。不说拿出好酒好菜,但也不能只拿一碟姜和一碟盐对付呀!”

朱熹笑着说:“盐从海来,姜长于山中,有山有海,是尽了大礼了!”

书童又接着说:“可是相公这么郑重的请求他,他却连手稿都不看一下。”

朱熹解释道:“风吹动手稿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看了,并且看完了。再说他特意点燃香,已经是对我的大尊重了!并且之后他给我提了不少的好意见,让我收获良多。”

书童仍然有些不满,说:“可是您大老远来看他,客人出门他却不来送一送。”

朱熹笑着说:“他送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做学问的人,每分钟时间都很宝贵啊。”

正说着,草丛里飞出了一只五彩雄鸡,主仆两人不禁转头看去。正看见郑樵还站在门前,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朱熹转头对书童说:“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

虽然不知道这些故事的真和假,但是光从民间流传的故事,就可以看出朱熹本人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声名也不错。这些故事,全都展现了朱熹不同的优点和贤德。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lg5466 本文地址:https://lishijiao.com/zhongguorenwu/1276.html发布于 2024-05-1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历史角